共计 301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们开车出城,顺着2号公路大约20公里之后上6号公路,在通往国家公园和哈珀码头的分叉口处发现了营地的Whispering Pines招牌。这里距夏洛特敦市区大约40公里,距离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滨沙滩只有2公里,再往前走1公里多就是哈伯码头,从市里开车来这里大概需要25分锺。一路上到处是绿色的森林和田野,虽说是风景如画,可是我们已经习以爲常,早已出现了审美疲劳,觉得看到的风景和加拿大旅游其他地方的没有什麽区别。即便我们来到加拿大旅游景点营地之后,也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和环境上有什麽特别之处,可是小小的营地挤满了度假的客人。
过去看资料和听人介绍,也知道一些北美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野外营地生活。很多北美人喜欢夏天居家开着房车去营地居住、乘凉。我们以爲是在大城市太喧嚣了,工作太累了,爲了放松心情和释放压力才亲近大自然,可是我们今天发现这种生活的表层有更爲深层的需求。夏洛特敦是一个仅有几万人的小城市,这里生活节奏很慢,根本没有大城市和喧嚣和心理压力,居然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着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营地,他们的客户来自哪里?是不是外地大城市来度假的游客?如果是当地人,爲什麽不需要释放生活压力的人对营地生活也趋之若鹜呢?假如城市周围的营地都住满了客人,那麽是不是意味着接近半数的市民周末都不在城里住?那麽城市岂不成了一个空城?想起来这些问题更使我对营地文化充满了好奇心。
去年,我和20多位华人移民参观过爱德华岛上最大的“日落营地”,看到数百辆房车停在郊外的树林中间的空地上,看到他们简陋的生活设施和环境,当时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接触营地居住的客人,不知道他们爲什麽选择这样的度假方式。以爲他们来这里主要是爲了看绿色的森林、宽阔的草坪和享受野外各种运动的快乐,当时看得似懂非懂的。可是这次营地老板约翰陪同我们参观,给我们介绍了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和营地文化之后,我们才完全明白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心理原因。的确与我过去猜测和理解的大不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这些客户不是来自大城市,95%都是附近爱德华王子岛上夏洛特敦的市民和周边的农民,有的客户居然来自两三公里之外的农场;还有的有钱人常年租用这里的营地,实际上一年住不了几个月。
我们眼前的小型营地位于国家森林公园和哈伯码头之间,占地只有10英亩,目前才开发不到7英亩,可是小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停放着60多辆大小规格不一的房车,住着100多口人。我们看到老人在房车门口搭建的临时阳台上听音乐,还有的家长和孩子开着电瓶车在营地的石子路上兜风,青年人和学生在游泳。买不起房车的穷人开车拉着帐篷,自己在草地上搭建一个临时居所坐在或者躺在草地上说笑嬉戏。有的营地客的车很豪华,有的车很破旧,看得出他们有富人,也有穷人,不过,他们的表情是一样的,那就是心情放松,脸上都带着微笑,不管他们是否认识,见面都热情地打招呼。营地的客人多数来自城市,小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暑假或者周末开着房车,带着生活用具,拖家带口地来到营地安营扎寨,在没有围墙和噪音的大自然里,吃烧烤,听音乐,露天游泳,自由地聊天,晚上开篝火晚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很开心。这样的环境的确可以让人心情放松。
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们还是没有完全看懂这种生活方式的独特意义。他们爲何放着漂亮的家不住,来到这偏僻荒凉的地方?营地只提供水电和停车位,每月还要交好几百元的停车费,比城里的房租还贵,生活很不方便,这不是来花钱买受罪吗?原来我们只看到营地生活的表层,并不了解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约翰告诉我们,“这些客人大多是来这里度假或者过周末,不过,他们来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看海滩、森林和牧场,主要是爲了享受世外桃源般的临时社区氛围”。原来享受“热闹的临时社区氛围”才是营地生活的本质啊!我似乎恍然大悟。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就是爲了扎堆儿聚集人气,有了人气才可以感受社区文化氛围。我此时才明白营地文化和营地生活的真正内涵。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竹林七贤”式的山水情节完全不同。营地生活的主要弁酮O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我们今天考察期间最大的发现。
加拿大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房子虽然很大,草坪虽然很美,可是独家独栋的别墅里唯一缺乏的是人气和社区文化。他们虽然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无法消除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每天,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忙着上学,剩余一点业余时间还不得不收拾房子和打理花园,几乎没有时间到邻居家串门、聊天和交流,还有他们不像中国人可以随时找邻居打麻将聊天,加上他们拥有保护隐私的历史文化传统,社区居民之间人际交往不多,每次拜访邻居和朋友都需要事先预约,程序麻烦,预约时还必须找一个对方可以接受的理由。你总不能对邻居说,“我今天寂寞了,能否到你家聊天”吧?再说,你有时间的时候邻居未必有空闲。由于居住分散,孩子们放学后相互来往也不方便。可是,他们来到营地之后,这些都得到了改变。狭小的营地空间一下子聚集了很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老人们可以扎堆儿聊天,他们都忘掉了平日里的孤独和寂寞,都有了临时的朋友和玩伴。营地是一个完整的临时社区,他们来营地即不是爲了欣赏风景,也不是爲了忘掉城市里的烦恼和喧嚣,而是爲了享受城市郊外一片临时形成的、由陌生人构建的、热闹的社区生活,与各色各样的没有任何尼Q目的的人来往,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忘掉内心的寂寞,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需求,如同西方人周末去教堂一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
营地老板约翰还在墨婓家族的企业里上班,只是周末和下班后才来管理营地,平时由他的夫人管理。营地只有两名管理人员,一个是割草工,一个是电工,其余就是约翰的家人,原来老父亲帮助割草,现在老人干不动了,只好聘请专门的割草工。营地的大门口开了一个小商店,方便营地居民购买日用品。约翰的妻子身兼营地管理员、大门收费员、营地商店店长和收银员,约翰十几岁的小儿子开着小电瓶车负责给客户送烧火的木材。我开玩笑地问约翰,“儿子干活,你给他发工资吗?”他笑了笑说,“没有工资,只是养活他就足够了。”约翰负责现场管理处理难题。我们进到小商店参观,正好赶上附近电线杆被大风刮倒,周边的社区都停电了,商店的光线比较暗,约翰的妻子一再向我们道歉。我们聊天,她热情地回答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包括商业秘密,投资、客户源、营业额、运营成本、利润、4年前他们购买营地的价格等。看得出,他们对这个小小的营地倾注了不少心血。聊天的时候,只要看到顾客来了,他们会立即停止聊天,马上热情地迎接顾客和爲他们提供服务。这里所有的人都很热情,不管是否认识,大家见面都打招呼,也包括我们两位“不速之客”。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来看一下营地经营状况,考察一下是否可以把营地作爲一个生意买下来自己经营。
下午4点多,我们结束了一个多小时的营地考察,返回市区,感到对北美的营地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发现虽然在加拿大居住了一年半,实际上对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了解很少,我们对当地人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和一知半解,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实际上任何一个陌生国度的任何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都不可能像看海水表面那麽简单,而是在海水的下面有着我们所看不见的丰富世界,等待着我们潜入生活的水底去探求未知的奥秘。
2015年8月26日
文:来源网络
相关链接: 加拿大全景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