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5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其实,我初三下学期就转到了盐道街中学去了。我母亲刘永璧是那所学校里比较有名的一位英语老师,她是五十年代初从华中教会学校毕业的。我母亲在盐道街中学里给了我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所以我很顺利地就上了高中。当时高中是二年制的,而且考上高中的比率是13%,因爲当时的高中是文革后的第一期,刚刚开始普及。在高中念书的同时,我也参加了校宣传队,到处去演出。这个时候,我的小提琴水平就逐步提高了。到了高中第二学年,即1973年夏天的时候,我的父母开始爲我的上山下乡问题操心了。当时凡是子女中有一个在城市的话,另外一个就要上山下乡去。当时我哥哥已经从农村调回城市了,在糖果店里当售货员。因此爲了避免让我下乡,我父母希望我通过拉小提琴这个出路,能够考上当时的工农团体。所以当时我们就向各地的文工团报名。这个时候,四川省温江地区的艺术学校开始招生,因此我就决定不再上高中而去报考艺校了。
学习音乐需要一种创造性,需要有一种灵感、灵性。当时我人生最大的理想是做一个指挥家。因爲指挥家的工作是在理解、解释、创造一个音乐。学琴学了四、五年后,我考上了离成都很近的温江五七艺校。1973年1975年,我在温江艺校上学,学的是一个小提琴的中专学位。艺校主要分爲五个班:杂技班、川剧班、汉剧班、歌舞班和器乐班。其中器乐班经常是被分到其他几个班,爲他们伴奏的。当时艺校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2、3岁到17、8岁的年龄段之间。老师都是来自温江地区戏剧学院、团体的,武打的、戏剧的、歌舞的、话剧的都有,唯独就是音乐方面的师资非常缺乏,所以我们要到四川省成都音乐学院学习。
我15岁就离家去艺校上学,也是开始独立生活了,因爲学校不但包伙食费,每个月还会发20块钱作爲补助,生活费15块钱,还有5、6块作爲零用钱,也不用伸手向家里要钱了。感觉好像找到工作了,因爲以前说如果是上山下乡的话就没什麽前途了。当时学艺术的分爲五个班:杂记班、川剧班、汉剧班、歌舞班和器乐班。器乐班学小提琴的有10个人、大提琴5、6个,还有单簧管、双簧管的,整个班大约有30个人。我们四个班的小孩都是一起长大的,所以我对练杂剧、练戊ㄚ偻翿x。当时我们学小提琴最缺乏的是师资,因爲四川没有什麽好的小提琴老师。
在艺校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孩,我们当时的生活也比较丰富。学校清早6点到8点是吃饭和练琴的时间,上午是上文化理论课、下午练琴,晚上自有活动。我们练琴的地方和歌舞班、杂记班练左涨a方很近,所以我对他们学习的程序也很熟悉,他们也是非常的辛苦,需要从小就开始练习各种姿势、难度。这种规律的生给了我一种刻苦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各种艺术形式、从声乐到歌舞都非常感兴趣。我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西方的乐,甫一接触,就産生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但对中国民乐和民族歌舞却一直没有一种较深的印象和悟性。
当时艺校可学习的东西很多,我现在挺后悔没有去学学舞蹈,因爲我的身材和柔韧性是比较适应学这个的。但因爲父母也不大支持,因爲觉得这个是吃“青春饭”,所以就没有坚持了。作爲艺术学校的学生,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长途的演出。我们是到各个农村里面去演出。当时农民没有钱,不能进去看演出,而男生们就要站在门口当保安,毕竟剧团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作保障的。因此这就发生了钗h次的打架、斗殴。因爲当时农村娱乐极爲贫乏,因此我们的演出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引起轰动。我们早上起来练习,中午村里的领导请吃饭。就是当场杀一只猪,桌上有酒有肉,我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会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