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8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来美两个周末竟看了四场音乐会和芭蕾,女儿知道农夫老爸喜欢古典音乐,几个月前就在网上买好了票。女儿说:马上过圣诞节了,乐队也放假了,所以安排这样紧凑。
农夫15岁左右就开始听古典音乐啦,那时候文革停课,闲着没事,就会悄悄打开家里的电子管收音机搜台,别说,里面还真热闹,什么莫斯科广播电台,美国之音,朝鲜咕噜语,台湾的娘娘腔……,美苏和蒋匪的不敢多听,太反动啦,新中国少年要拒腐蚀。朝鲜台蛮好听的,一天到晚放歌剧《卖花姑娘》和《血海》,《卖花姑娘》电影看过,中国人被忽悠得泪水成河了,汇入长江,难怪那时长江水有点咸呢。一次不经意听到了古典音乐,有家里唱片的旋律,解说也是咕噜语,朝鲜台不会播放这个,那肯定就是南朝鲜台了。每次播音很有规律,都是早上8点半到10点半,每天一到时间,农夫就会守在收音机旁静静地收听,也不管敌台不敌台啦,听音乐咋啦,俺又不反动,俺始终是要高举红旗的,就是死了也要看一眼红旗再蹬腿。
剧院离家不远,开车20分钟,就在女儿实验室附近,只隔一条马路。该剧院是底特律交响乐团的常驻剧院,办公排练都在里面,底特律交响乐团建于1914年,算是美国的老牌乐团了,世界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也发行过唱片。据女儿讲,前段时间因经济危机闹罢演,韩裔小提琴家萨拉张的演出都受到了影响。著名交响乐团总会请一些国际高手来客座演出或指挥,这样可以不断提高乐队的水准。
第一场是底特律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等,指挥是个高个黑人,很有气质,是客座指挥。乐队演奏非常到位,音色非常优美,所有声部,强韧有余,整体协调也比较好,比我们国家爱乐(乐团)要好很多。通常中国乐队弦乐整体不错,木管马马虎虎,铜管就一塌糊涂了。中国就是这样,可以出个别象朗朗,王健这样的高手,但整体拿不出去。
去欣赏音乐的老年人居多,穿戴非常讲究,老头大都西装革履,老太浓妆艳抹,相比之下,农夫的运动装束有些寒酸,好在大家眼光都在舞台上。前排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头高昂着,那女的穿个露背的晚礼服,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可能要的就是这样引人注目的效果。农夫离得很近,仔细一看,那女的皮肤相当粗糙,就像超市挂着的白条猪,农夫恨不得使劲拍她一下,谁让她跑到前面扰乱视线啦。当然那是不可能滴,这种场合,农夫还是能够Hold住的。玩笑,玩笑!
第二场是在底特律的一个卫星城看的,相当一个大学城,从家开车要1个小时,那个地方叫安娜堡,文化氛围在全美很有名气,别看它地方小,就是能请到世界一流的乐队,在那里经常有世界级的演出。说道这里,我又想到了南京,80年代,南京还能请到一些像样的外国乐团,可现在鬼都不来了,那时我看过几场演出,剧场内惨不忍睹,音乐开始后,说笑的,嗑瓜子,椅子咣当咣当地响,小孩子满场乱跑。乐队指挥不得不停下来,等几分钟,安静下来再继续。知道为什么吗?那时候票大多是赞助的,想看的人没票,不想看的人把那里当游乐场了,农夫那时经常会在开演前到剧场转一圈,5块,10块就能很容易买到一张绝佳位置的赞助票。现在不行了,成立了什么集团,票价翻倍高涨,再说也没啥好的乐团来南京了,只能躲在家里听CD了。
这场是伦敦爱乐的演出,大牌哦,世界五大交响乐团之一,只演一场。女儿买到票后就兴奋地打越洋电话给农夫,你要是不来就看不到喽。她把这场音乐会当着钓农夫上钩来美国的鱼饵了。双管制乐队非常强大,为了曲目的需要,还从老远运来一个非常古怪,又庞大的琴。首先演出的是一首现代交响曲,这种乐曲农夫以前听过,那叫一个听不懂哦,全是不协和音,没有旋律可言,就像当年敲脸盆,赶麻雀一样。接着是柴可夫斯基一个交响曲,这个交响曲没列入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系列,第一,二乐章还可以,第三,四章老柴写的不咋样,乱乱的。大牌交响乐队就是这样别出心裁,专挑大家不熟悉的乐曲演奏。最后一首返场曲比较熟悉,是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中的一小段。不管怎样,现场看到了一流乐队的演出,也是农夫这辈子看到的最高水准演出,这样的演出和位置要是在北京或上海,票价至少3000元以上,美国票价却只要60美元,值!反正不是农夫掏钱。
第三场还是在底特律那个剧院,演出的曲目是维瓦尔第的《四季》,领奏是一个意大利小姑娘,长的不错,最近才出名,出了唱片,协奏是底特律交响乐团。维瓦尔第的《四季》是很通俗的曲子啦,会拉小提琴的都知道,但是要拉的好,是要花功夫的。也许在一起排练的太少,小姑娘开始与乐队配合不是很好,有点乱,但过一会就好了,小姑娘拉的摇头摆尾,很投入。剧场要求手机关机,农夫注意了,没有听到过一次手机铃声,剧场安静的令人窒息,要知道近千人能够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这些观众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农夫很担心弄出点什么声音出来,早早关掉手机,庆幸这几天没吃炒黄豆,不然要受到多少人嘲笑哦,俺是中国人,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在美期间,坚决不吃炒黄豆。曲终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前排一个老头嗷地叫了一声,农夫为女儿是喊的什么?女儿说是赞的意思。
第四场是看芭蕾舞《胡桃夹子》,在底特律的另一家剧院,归归!这家剧院好气派,门口有迎接的老门童,进去后,还有安检,带包的还要打开看一下,主要是为了保护版权,禁止带单反相机入内,女儿说一次带了单反相机,不让进,最后通过协商,卸下电池由他们保管,才给进去。里面装潢华丽得不得了,金碧辉煌的,比维也纳金色大厅气派多了。里面有很多包金塑雕,有大象,有佛像,象印度风格,农夫猜想是不是以前某年印度人送给美国的这个剧院啊,老美最喜欢要别人东西啦,纽约的自由女神塑雕不就是法国人送的吗?
芭蕾舞《胡桃夹子》是童话故事,除了喜欢芭蕾的爱好者,小朋友们也是喜欢看的,剧场里有很多家长带领的小孩,开演前都跑来跑去,演出开始后,就都安静下来了,可见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演出号称是莫斯科芭蕾舞团,没有乐队,凭录音跳,这一下就在农夫心里打折扣了,好的芭蕾舞团一定是要带乐队的。80年代,农夫在南京看过俄罗斯一场芭蕾,叫《斯巴达克》,带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出那叫一个绝啊。这个莫斯科芭蕾舞团估计是拼凑的,苏联解体后,很多芭蕾舞团面临经济危机被解散,主要角色都跑到西方去跳了,现在估计是他们的后代,再和当地的芭蕾学校合作,凑出这场芭蕾。这种事情,中国也碰到过,经常有号称XXX芭蕾舞团演出,懂点的一看就明白了。不过,这次几个主角跳的还不错,跑龙套的配舞们就差多了,凌乱的很。芭蕾不像纯音乐会,中间可以鼓掌。如果是纯音乐会,乐章之间要是有人鼓掌的话,这人准是外行。
美国欣赏现场音乐会机会太多了,欧洲更是如此,票价已经国际化了。中国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即使是这样,利益集团还拼命地抬高票价,反正现在中国不缺冤大头。这样很多真正喜爱音乐的被拦在了门外,有点钱,不如买套好音响,在家里发烧了。农夫曾认识南京一个音响发烧友,拥有器材和CD至少有300万,可听下来效果,总是不及现场音乐会,没办法,中国就这样的条件,就是这样的氛围,不得不接受,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相关阅读: 美国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