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46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密西西比河(The Mississippi River)是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注入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是英文“mississippi”的音译,来源于印第安人阿耳冈昆族语言,“密西”(misi)和“西比(sipi)分别是“大、老”和“水”的意思,“密西西比”即“大河”或“老人河”。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小小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
从源头伊塔斯卡湖的涓涓细流,到隔河相望激烈竞争过的双城,再到凝固在马克·吐温笔下的汉尼拔,大河开始的地方总是不动声色地慢慢生长着,却隐隐流露出奔放的内在。
一步跨越密西西比
再回头,见几个孩子满不在乎地冲入河水中,水深不足半尺。水花飞溅和笑声中,孩子们蹦跳着越过了著名的密西西比河。也许这些孩子,正是从这里开始,将随着奔流的密西西比、随着岁月之河,奔向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两万年前,最后一纪冰川在北美大地上消融,无数次地来回摩挲后,冰川渐渐退去,留下今天明尼苏达州的万湖之地。丰富的水资源支撑起茂盛的植被,到处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森林,绿的世界,那些星罗散布的湖水被树木遮掩着,悄悄失去了踪迹。
河流的源头
在机场找到杰夫时,他正忙着做起飞前的安全检查。他的塞斯纳刚做完从里到外的大翻修,机舱里漫着新皮革的味道。杰夫曾是个民航飞行员,退休了也闲不住,带着自己的小飞机当了森林的志愿飞行观察员,每天都上天飞上个把小时,从空中监控森林的状况以及可能的火灾和疫情。我们爬进驾驶舱,扣好安全带,杰夫对跑道边的办公室秘书招招手,通过对讲机确认这次飞行的航向和预定高度。油门到底,发动机轰鸣中机身开始狂抖,滑跑,腾空而起。
跨越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的蓝天,云慢慢飘。飞行高度只有几百米,杰夫的目光来回扫视着机翼下的森林,我则努力注视着森林掩映中那片静静的湖水。我在寻找的,是藏身在森林中的一座小湖,密西西比河的河源伊塔斯卡 (Lake Itasca)。
19世纪,喷着黑烟的蒸汽轮船已经穿梭来往在大河的中下游。河就是河,能走船就好,对新移民和商人们,水流涓涓的河源在什么地方,却是个没多大意义的问题。直到1832年,为了解决密西西比河上游部落间的纠纷,负责印第安事务的政府官员Henry Schoolcraft带领探险考察队逆流而上,白人的脚步第一次踏入这片地域,几经周折,才最终确定了大河的身世之谜。Schoolcraft对印第安文化极有造诣,在找到河源位置后,他将两个拉丁词拆开合一,真实 (Veritas) 和起源(Caput),造了一个很有印第安语境的新词伊塔斯卡(Itasca),命名了这片密西西比河发源的湖水。
伊塔斯卡湖实在是极不起眼。在机场告别了杰夫,开车穿过浓密的树林。天色尚有几分光亮,穿过停车场,越过一道小木桥,就走到了在照片上见过无数次的大河之源。河源只是一道小溪,蜿蜒着流入幽幽深草。溪水旁的木桩上钉着块牌子:伟大的密西西比河从海拔1475英尺的这里发源,开始它流向墨西哥湾的2552英里之路。
伊塔斯卡湖的出水口,几个安放在水中的石墩子,是越过密西西比河的第一座“桥”。打量一下,石墩间的距离正适合步行跨越,大着胆歪歪扭扭地走过,便完成了大河之旅的第一次过河。
密西西比河从这小小的溪流向南纵跨美国中部9个州,开始了一条自然之路,从美国的最北州到最南,密西西比流域覆盖美国本土面积近一半;它也开启了一条文化之路,从新大陆的探险开发到南北战争再到今天依然保留着的传统,密西西比河承载着美国千年的土著文化,更是今日美国社会的最主要动脉。
再回头,见几个孩子满不在乎地冲入河水中,水深不足半尺。水花飞溅和笑声中,孩子们几个蹦跳就越过了著名的密西西比河。也许这些孩子,正是从这里开始,将随着奔流的密西西比、随着岁月之河,走向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老桥两端是双城,双城是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第一座主要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两个行政各自独立的城市隔河相望。
风格建筑
一座颇有些古罗马石桥风格的石拱桥连着双城。这是密西西比河上最早的桥梁之一,现在已经不再对车辆开放,改成步行桥的石桥像一位镇上的老爷爷,显得老态龙钟。徒步走上宽阔的桥面,却觉得老桥的大气风范。在桥中间停步,越过桥栏看下面的密西西比河。百多年的发展,夹在双城中的大河河岸已经修整成了整齐的水泥墙。
在双城建成之前,石桥上游百多米的位置曾是密西西比河上唯一的瀑布。和垂直落差逾5000米的长江相比,密西西比从河源到出海口的落差不足500米。双城的瀑布只有10多米高,但在密西西比河上却有着非同小可的价值。可以说,明尼阿波利斯,印第安语中的水之城,因这道瀑布才会存在,这城也是在上世纪初全世界最依赖水力资源的城市。早年的移民们在河边建起水力磨坊和锯木厂,加工从上游砍伐后结成木筏顺流漂到这里的原木,附近农田大量种植的小麦也在这里变成面粉。奠定了双城命运的瀑布早已不再是百年前白浪翻腾的样子了。为了尽量减低瀑布激浪对河岸的冲刷,城市建设者们竟然将整道瀑布都用水泥整齐覆盖,变成一处横跨大河两岸的人工河道。
同根相煎似乎是文明进化过程中绕不开的一道坎,人与人之间如此,城和城之间也不例外。双城百姓曾经为了谁是老大发生过激烈的竞争,对方有的我也要,绝不肯让半分城池。于是密西西比河的两岸对称地建起了大学和教堂。热爱体育的双方百姓为了各自的球队,更是从相互的言语谩骂发展到肢体冲突。
即便水轮船早已从密西西比河的正规航运中退伍,但它们依然是密西西比河无可替代的标记
站在石桥的中间,看看大河两岸林立的建筑。时光流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终于明白隔开一条大河并不该成为竞争的理由,两个曾经的冤家现在携手共建,分享着从美国最重要的空港到大洋彼岸的中国球迷们都熟悉的NBA森林狼篮球队(Timberwolf)和双城棒球队 (Twins)等各种资源。有趣的是,当年的竞争也未必都结恶果。圣保罗一侧的大教堂有着精美的石刻,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而隔河相望的明尼阿波利斯大教堂则是人们能在美国发现的最具法国Beaux-Art风格的建筑。
在圣保罗一侧的Harriet岛码头上,我找到了Padelford号水轮船。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水轮船早已从密西西比河的正规航运中退伍,它们依然是密西西比河无可替代的标记。马克·吐温的年代是水轮船最辉煌的岁月,水轮船风格各异,有的是船后一个巨大推轮,有的是双侧安着明轮,无一例外的是烟囱里总喷着黑烟。今天,旅行密西西比河最重要的节目依然还是乘原汁原味的水轮船游河。几乎每一个在河边的城市都会有几艘经过现代改造后的水轮船行驶在附近的水域,这是大河里永恒不变的场景。
Padelford号在漆成红色的巨大尾轮推动下缓缓离开码头。船长吉姆在双城的密西西比河上驾船几十年,对这里的水势和两岸的情况了如指掌。从水上看双城,双城别具风情。刚才走过的那座老石拱桥始建于1883年,现在只供步行的石桥曾经是美国连接东西海岸最重要的铁路桥。“能想象蒸汽机车喷着浓烟从桥上开过的场景吗?”船长一本正经地问大家“也别觉得自然的瀑布变成水落是个不怎么成功的城市改造,水势无法控制的自然瀑布是航运的天堑,改建后,一道船闸连接了瀑布上下游,让密西西比河航线大大延伸。”
在河上左顾右盼,双城的城市建筑各有千秋:明尼阿波利斯现代高楼林立,城市规划的痕迹明显;而圣保罗一侧则更多些历史建筑,随意中更让人觉得自然。
TIPS
双城的机场是美国最重要的空港,可以作为游览密西西比河的开始或者终结。以这里为大本营对上下游的密西西比河进行探索。双城的住宿选择很多,也可以考虑住在附近的Coonrapid城,交通方便,经济实惠的 Country Inn and Suites
来双城旅行不能错过坐Padelford号水轮船,从密西西比河上看双城,感受蒸汽机水轮船曾经的辉煌。
马克·吐温的汉尼拔
汉尼拔是文豪马克·吐温写下传世名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背景城市。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文豪的生花妙笔,这座密西西比河畔的港口小镇今天会是什么样。港口里早就不再有来来往往的水轮船,而为了马克·吐温小说中的主人公,汉尼拔的一切似乎都凝固在百多年前的时空中。
汉尼拔
小镇主街的尽头是座小山,山脚下的花丛和矮树围绕中,站着汤姆和哈克的塑像。小说中的人物被还原成了真人大小,调皮又坚定的目光,肩上木棍挑着的小包裹,似乎是小伙伴们相约正准备出门远行,却被某种不知道的力量,和小镇的昨天一起定格在这里。
马克·吐温是个文学家,大师的文学从不是空中楼阁,总是他真实生活的沉淀和提炼。他曾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座小镇上。药房门紧锁着,透过玻璃,能看见屋里架子上当年的药剂师用过的瓶瓶罐罐,竟和故事里刻画的细节丝丝入扣。药房隔壁的两层小楼是马克·吐温的故居,临街是那排著名的白色木栅栏。顽皮的汤姆把油漆栅栏变成动人的诱饵,忽悠好奇的小伙伴们心甘情愿为他做了该受惩罚的事情。小说中让人捧腹不已的描写,此刻忽然成了真实的场景,都不用凑近,就能闻见空气里新刷的油漆气味。
来汉尼拔必须先复习一下大师的名著,书不厚,半个下午就能一口气看完,再走进汉尼拔,你就会发现这里凝固着的一切都开始鲜活。我问故居管理员,小说里孩子们看到恶棍杀人,附近是不是真有那个坟地和让人心惊胆战的山洞?管理员微笑着回答“当然,当然,只是那坟地并不是个旅游景点,真的埋着百年前的死人。你最好还是别去,至少别在晚上去”。
马克·吐温的生花妙笔让这座密西西比河畔的港口小镇韵味悠长
汤姆·索亚的气场太足,管理员越这幺说,越激起我对夜探坟地的好奇。到天黑时分,暮色笼罩小镇,我壮起所有的胆量,按照管理员的指点,把车开去镇边山上的那片老坟地。上山的路弯弯曲曲,密西西比河就在山脚下。透过树林的间隙,能看见河面泛起的月光。跨越大河的桥上车来车往,灯光闪闪,将人拉回现代世界。于是给自己壮胆,百年的鬼有什么好怕的,那杀人犯最多也就是个故事角色。
从车后箱拿出三脚架,支稳,想拍张夜景,也许相机能看到些马克·吐温描述的神秘。刚设定好相机的2分钟长时间曝光,按下快门,一阵山风吹过,树林里忽然发出一阵细碎的沙沙声,好像有什么活物正从林子里走近。刚才的神闲气定顿时烟消云散,一股冷气沿着脊梁骨油然而起,直漫到头顶。头皮发麻中,发动了汽车,打开了车门,时间似乎从来没有如此慢地度过。等快门终于关闭的时候,林中传来一声凄厉的鸟叫,夜深人静之时,直让我魂飞魄散,关上门,油门踩到底,狼狈逃窜而去。
天再亮时,却是个艳阳天,昨晚的惊魂渐渐散去。跟着群穿着花花绿绿的游客出发,汤姆和贝琪历险的山洞就在汉尼拔镇外,一处相当热闹的旅游景点。小说中描述的山洞出口在河边,也确实有这样一个洞口,却为了管理的不便关闭了。跟着导游走进这孔在地理学意义上死去的溶岩洞,洞里的钟乳石在马克·吐温的年代大概就已经停止了生长,在无数游客手掌的摩挲中变得油光锃亮。
游客的安全永远是美国旅游点最重要的考虑。在洞的尽头,向导大声指挥游客们站在原地不要移动,然后把所有的灯光都关了。漆黑寂静中,汤姆和贝琪经历的那份恐怖悄然升起,正想细细品味一下独处山洞的感觉,一个不识时务的游客忽然按亮了闪光灯。哄笑中,那点点神秘感在瞬间消失。如果马克·吐温再世,哭笑不得中,也许还能写出一篇带有更多些讽刺意味的汤姆·索亚当代历险记。
TIPS
汉尼拔到圣路易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可以跟旅行团,但更合适自驾车前往。这一段的密西西比河基本在很深的河谷中穿行,不妨可以考虑远离城市,夜宿河边高崖上的客栈或野营,居高临下,看河里的驳船在暮色里慢慢驶过,非常安静。
农机帝国
密西西比河流域中,许多州以大河为分界线。依河筑城,经常就成了隔河相望的文明。双城的形成如此,而在爱荷华边界上更有一片四城相邻的地区(Quadcity)。四城中,名气最大的是莫林Molin城,这里是著名的国际农牧机械约翰·迪尔(John Deere)的大本营所在。
因为落差和缓,密西西比河沿岸有着大片的冲积地带,肥沃的土地,极其适合大规模耕种,这里也是美国最大的粮仓。沿着大河之路顺流而下,眼前的场景如一部枯燥的记录片,同样的画面连绵不断,几十公里,都是望不到尽头的田野。不想回头,却也找不到过河的桥梁。
路边出现一块路牌—渡口(Ferry)。绕着高耸的粮仓,转弯,道路沿着河岸的坡度直接进了大河。渡口空空如也,没有人在等候,甚至没有管理员,正怀疑这个渡口是否早已关闭,就看见河边插着的标记牌上写着:“需要轮渡时请闪亮车灯”。照章而行,果然,只一会儿,对岸的树荫里缓缓漂出一条轮渡,慢慢向我驶来。
这次,居然碰上了密西西比河上依然在运行的最后一条汽车摆渡。我将车开上甲板,熄火,拉紧手闸。轮渡慢慢悠悠又沿着来路向对岸漂去。我问一名水手,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美国,怎么还会有这样一条慢悠悠的航线存在?他却不以为奇:这里是农村,太阳升起,月亮升起,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庄稼长得不紧不慢,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话是这幺说,但美国的农村,和我习惯中认定的田野悠悠的农村,还是有巨大的差距。密西西比河谷有着大片的冲积河滩,平坦无际的田野是重型机械大展身手的地方。美国农民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大面积的机械化作业,镰刀锄头自然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耕牛和手扶拖拉机也只是纪录片中的传说。农业生产工业化,让美国农民步入中产阶级行列。漆成鲜亮的绿色联合收割机威风凛凛地驶过,成片的田野消失在收割机利刃翻转的大嘴里,车后高悬半空中的管道下跟着大型卡车,亦步亦趋,接着已经分离处理后的麦粒。
美国是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这些年随着劳务价格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美国本土工厂关门倒闭。从钢铁到汽车,绝大多数的生产线转移到了国外。在美国看到大公司的标记不难,但大机器生产流水线却真实地成了一个罕见的产业。迪尔公司也不例外,这家从一个人的铁匠铺发展到超级跨国公司的世界第一大农机厂,随着外销的增长,将机器生产线搬去消费国是件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仅在中国就有多处迪尔旗下的加工生产线。但密西西比河畔的Molin城却始终是迪尔坚守的大本营。这里的生产线依然日夜连班地生产着一台台巨大的联合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供应着整个密西西比河谷农庄的需要。
农机帝国
在以农业为主的密西西比河谷中旅行,见多了一望无际的田野,也见到了一座又一座标准的美国城市,能有机会走进迪尔这样一座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工厂,也是我大河之行中的亮点之一。幸运的是,迪尔始终保持着免费让游客参观生产线的自豪传统。敞开大门让人参观,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销产品,更是一个顶级品牌对自己产品的高度自信和自豪。
在一间会议室里,听专业讲解员介绍迪尔历史的游客们坐在一张张舒适的座椅里,颇有些星球大战控制座椅的样子。刚进门还以为这是些设计新潮的椅子,再仔细看,才发现是标准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室的配置椅。每个椅子的扶手和周围安装着各种控制按钮和手柄,计算机控制程度之高让人吃惊。
第一次近距离走进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线。密西西比河畔,干净整洁的厂房里却不见几个工人。全封闭的厂房里,大部分的制作工序都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完成,从钢板的切割,发动机的安装,到车身的多层喷漆,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最后的组装线,才看见一群人簇拥着一名中年汉子走来。这是一个农夫来验收他刚定下的机器。让终端用户亲自把他的新机器开下生产线是迪尔的传统,人性化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让每个用户对自己所拥有的机器产生巨大的自豪感。
坐进足有两层楼高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室,有点像外星人驾驶飞船降落在金色的麦田中,再也找不到印象里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机器时代的农场主,唯一没有改变的大概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工作节奏,说到底,和大自然打交道,只能是顺着自然的节奏从容而行,着急,终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tsrj 《跨越美国密西西比河 探秘河流的源头秘密》
相关阅读: 美国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