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旦狂欢

中美两国育儿文化差异

9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17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天是二月二十九日,我正在芝加哥飞往北京的航班上。第一次舍得自己花钱买了Economy Plus 的舱位,很幸运一排三个座位只有我自己。午饭过后,大家纷纷把遮阳板拉下来准备休息,我也想着这次终于可以一路“睡” 到北京了。  三个座位上的小被单和垫子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矮合适的枕头,蜷着腿躺下确实比坐着舒服多了,希望一觉儿醒来时就离北京不远了。


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子不停地哭闹,缠着妈妈要求这要求那。我的"美梦"做不成了,于是就胡思乱想起来,突然想到要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妈妈们的育儿经。


首先声明,我在这里所说的是泛指,不是特例。

 
第一,美国娃不如中国娃 “娇贵”。


出生才俩礼拜,和商店里卖的玩具娃娃一般大小的真娃娃就被爹妈用篮子拎出来经风雨见世面了。


没走好摔个跟头没人大惊小怪,只要没摔坏就自己爬起来。


从小就被 “孤独地” 扔在婴儿床和婴儿房里自己睡觉。出门时自己的东西自己拿,俨然一个小大人儿。这样长大的孩子性格奔放、勇敢、独立、自信。看他们长大后玩儿的那些项目,摔断胳膊摔断腿是很容易的事。中国妈妈们恐怕不那么容易大胆地放手让儿女去冒险,我也算一个。中国父母穷己所能无微不至地“呵护”子女应该是一胎化的产物。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有两三个孩子就算少的,也没觉得被父母宠着。现在不同了,这棵独苗万一没长好可是塌天的大事。特别是男孩子,还承载着传宗接代的使命呢,更需小心谨慎。

 
第二,美国娃不象中国娃那么爱哭。


在公共场所,很少看到美国娃大哭大闹纠缠父母。相反,中国娃却总是以哭闹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我认为这完全是爹妈的过错,从小底子没打好。孩子小的时候不会讲话,哭是唯一表达自己诉求的方式。中国父母的习惯是,孩子一哭就马上抱啊哄啊,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不哭。久而久之,孩子发现哭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即便学会说话了,只要父母不答应自己有理或无理的要求,就以哭闹示威。这样的孩子是很招人烦的,父母也跟着在众人面前丢人。孩子的这个坏毛病一旦养成就很难改。解决之道就是把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让孩子知道这一招儿不灵,他也就自然不会再尝试了。

 
第三,美国娃被父母授予独立的人格,中国娃被当作是爹妈的私有财产。


美国娃不管多小都被当作是一个人来看待,因此要被尊重。比如说,再小的孩子也不会被父母在众人面前脱得光溜溜的一丝不挂,最后的底线就是一片尿不湿。长大了可以和父母交流时,孩子的想法是受到父母尊重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谈也象是成人一样。在美国人眼里,孩子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养儿不是为了防老和传宗接代。美国人的领养观也证实了这一点。大量的美国夫妇跨国领养孩子,他们的养父母的身份是藏不住的。他们并不在意,而且还主动带孩子寻根问祖,让他们学习自己出生国的文化。有些夫妇收养孩子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还专门收养残疾孩子。这能说他们是为了养儿防老吗?我们的一对美国朋友,自己有一个非常帅气的儿子,又收养了一个女儿并视如己出,一家人和谐美满其乐融融。反观中国的父母,视子女为自己的附属物。


“爹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就得听我的。”“为什么?”“就为我是你妈!”真不讲理,难道子女这一辈子都只应该为父母活吗?虎妈的专横虽然成功地把子女送进了哈佛等名校,但我对她的教育模式存有异议。

 
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中国的父母是很期待晚年时子女能环绕左右的。中国人普遍认为美国文化没有孝敬父母的传统,我不这幺认为,这纯粹是不负责任的媒体的误导。我认为孝敬父母首先是自立,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不给父母添麻烦,不让父母操心。其次是父母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义无反顾责无旁贷。而不是什么“父母在,不远游” 或唯命是从。中国人被认为有孝敬父母的美德,可啃老族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父母没有任何被利用的价值后弃之不顾的也大有人在。子女为父母有限的财产大打出手反目为仇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些都算不上是孝敬之举。在当今这个人口流动性很大的时代,迫于生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但这并不构成不孝顺的理由和事实。

 
扩音器里传来机长的声音,要大家做好降落的准备。我打开窗上的遮阳板,看到的是灰蒙蒙混沌一片的北京上空,期待中的艳阳天吝啬地不肯露脸。

 

相关阅读: 美国热门旅游线路

正文完
点击添加福利官
$200 出行大礼包
post-qrcode
澳新春日漫步
 
Meijia
声明:此文章由 Meijia 2012-05-11上传,共计1708字。
说明:美加旅行资讯网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承担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信息(文字或图片),请发送邮件至webmaster#meijialx.com(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与我们取得联系。
评论(没有评论)